西藏青年报时事 “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 书写美丽西藏新篇章” 砥砺奋进的青年力量和时代图景 青春的价值,就是让“守护”二字永远鲜活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春的价值,就是让“守护”二字永远鲜活

□ 本报记者 央宗

从藏东草原到拉萨诊室,西部计划志愿者旦增曲杰带着家族四代人的医者传承反哺家乡,以青春之力扎根高原医疗一线,在平凡岗位上领悟“守护”收获“成长”。

药箱里的传承:从家族故事到青春选择

旦增曲杰的故事,始于一个老旧的藏医药箱。20世纪初,他的曾祖母央金拉姆骑着马走遍西藏各地区,以精湛的藏医“开眼”技术让无数盲人重见光明。那些在马背上颠簸的岁月里,这位传奇藏医对贫困患者分文不取,甚至自付食宿,药箱里装着的不仅是药材,更是“患者至上”的仁心。这份精神被旦增曲杰的外公继承——老人总把最珍贵的药材优先分给急需的人,诊室里常年飘着糌粑与酥油茶的香气,混合着候诊患者的交谈声,成为旦增曲杰童年最深的记忆。

“成为患者口中‘靠得住’的人。”这是旦增曲杰对成功的最初定义。2018年,外公患上阿尔茨海默病,记忆渐失却始终眷恋故土,旦增曲杰看着老人抚摸老药箱的模样,在报考大学时坚定地填报了医学专业。“我想离他近一点,更想把曾祖母和外公的‘药箱精神’接过来。”

2023年,旦增曲杰从南方医科大学毕业,面对内地医院伸出的橄榄枝,毅然报名西部计划,成为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放射科首位藏族志愿者。

“好不容易从山沟沟考出来,怎么又回去了?”面对室友的不解,旦增曲杰晃了晃胸前的志愿者徽章:“我曾祖母的药箱能走遍藏区,我的白大褂也能扎根家乡。”这朴素的话语里,藏着新一代西藏青年对“反哺”最本真的理解——所谓回归,不是退路,而是带着学识与视野,回到需要的地方去。

“大学里的高分、奖状,以及顺利毕业的光环,像气球一样在我心中膨胀,充满骄傲。我以为手握名校文凭,带着家族传承回到家乡,一切理应顺遂。”然而,现实很快给了旦增曲杰深刻的洗礼。

诊室中的成长:从手忙脚乱到从容坚守

初到岗位,课本知识与临床实践的鸿沟让他措手不及:仪器屏幕上的英文术语像天书,调整参数时面对患者个体差异手忙脚乱,轮岗学习新设备时对着陌生操作面板直冒冷汗。一次,一位患者因没理解“空腹检查”的要求而情绪激动,甚至用粗话指责——那是他第一次对自身职业产生迷茫。

“别急,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主任的话点醒了他。此后,科室的老师和同事们用画图帮他理解参数原理,教他用通俗语言解释检查流程,连保洁阿姨都提点他“阿佳们怕凉,候诊区的门帘一定要关好,这些温暖她们感受得到”。他开始下班后抱着手册“啃”,对着空气练习汉藏双语解释流程。三个月后,他终于能独立完成检查;为让患者看懂流程,他结合案例制作汉藏双语科普动画,获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科普视频大赛优秀奖”;2025年,他取得初级放射技师证,从“会做”到“做好”,旦增曲杰渐渐明白:服务基层,文凭不是通行证,谦卑才是扎得下的根。

在放射科,旦增曲杰总看到同事们连轴转不得闲,候诊区的老人孩子攥着单子望眼欲穿。2024年12月,在团西藏区委的支持下,他发起“医路相伴”志愿服务队,招募西部计划志愿者利用周末分担非医疗工作:引导患者、解释流程、协助特殊群体。截至7月,服务队累计服务超4.2万患次,候诊时间缩短40%,为医护节省3000余小时。

有一次,服务队帮助那曲来的老阿妈预约检查,志愿者里的汉族姑娘端来酥油茶,藏族小伙帮忙翻译,老人拉着他们的手说:“你们像一家人。”这份跨越身份的默契,让他懂得:“微小的行动,亦能办成民族团结的大事。”

这段从“手忙脚乱”到“从容自信”的成长,是许多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共同经历。他们在牧区小学教孩子们普通话,在乡镇卫生院协助疫苗接种,在社区服务中心帮老人代缴水电费。他们带着“我从家乡来,我要建设新家乡”的热忱,用年轻人特有的韧性,在看似平凡的岗位上破解着一个个“水土不服”的难题,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着从“志愿者”到“建设者”的蜕变。

实操下的领悟:用专业实实在在地改变家乡

2024年调入介入导管室后,旦增曲杰真正站在了与死神赛跑的战场。一天,一位89岁的藏族老阿妈心梗休克,在心梗急诊介入手术室内,他屏息配合医生操作,仪器的滴滴声里能听见彼此的心跳。当“手术成功”的信号传来,主任俯身轻声安慰:“阿妈啦,不怕了。”老人眼角滚落的泪水,烫在他心上。

“原来辅助岗位也在守护生命。”那一刻,他突然懂了曾祖母翻山越岭的执着——医者的价值,从不在聚光灯下,而在每个精准配合的瞬间,每个被挽回的生命里。至今,他已参与介入手术超千台,完成影像检查超万次,每一次操作都带着“如履薄冰”的敬畏。

高原上的传承:让守护之光永不熄灭

如今的旦增曲杰,有了更多身份:医院院史馆讲解员、入党积极分子以及新志愿者培训工作人员。“曾祖母的药箱装着责任,外公的笔记写满坚守,我们的仪器和红马甲,是这份传承的新模样。”

在高原的阳光下,他仍在成长。参加西部计划以来,他连续两届荣获“西藏自治区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称号,他说:“医生的奖状是患者舒展的眉头,我需要更加努力。”

在西藏的发展过程中,像旦增曲杰这样的青年还有很多。他们带着知识归来,带着热情扎根,在教育、医疗、农业等各个领域发光发热。“青春的价值,就是让‘守护’二字,在这片土地上永远鲜活。”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医疗事业从“马背上的诊所”发展为现代诊室;从藏医药箱到现代化医院体系;从卫生援藏到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模式;从个人坚守到跨省协作的医疗团队;从对“成功”光环的追逐到对“守护”本质的领悟,这些青年以行动诠释:真正的成长,是以专业学识反哺家乡,让“奉献无悔”的誓言跨越时空;真正的传承,是将传统与现代融合,让每一份平凡的努力,都成为高原发展的砖石。

名词解释:

藏医“开眼”技术:藏医中眼病分33种,而失明症按起因可分为“龙”引起的、“赤”引起的和“培根”引起的3类,认为“龙”引起的失明症好比被烟遮盖,“赤”引起的好比被彩虹遮盖,而“培根”引起的则像被雾遮住。手术讲究时机,当失明症进入完全失明状态,手术效果就会达到极佳,反之效果不明或复发几率极高。做开眼手术时病人须坐在厚软的坐垫上,前后左右放置装满东西的麻袋,以防病人动弹,这种坐姿要维持一周。藏医开眼技术一旦成功,其效果可以达到恢复失明之前的状态。失明症又可分为外障、中障、内障三种,央金拉姆擅长于对中障、外障的治疗,两者相当于西医中的白内障、视网膜病。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藏青年报社出版  |  国内统一刊号:CN54—0006  |  邮发代号:67—11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青年报  |  所有内容为中国西藏青年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藏ICP备2022000062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