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在拉萨开幕,宣告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60年来,全区各族人民砥砺奋进,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60年变迁中,西藏青年既是见证者,更是“越来越好”的亲历者与创造者。
从“走出去”到“留下来”选择里的生活底气
在1951年和平解放前,西藏没有一所近代意义上的学校,青壮年文盲率高达95%。1984年,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会议作出了全国各地支援西藏教育的决定。1985年在天津、辽宁、上海等兄弟省市举办第一批西藏班,那曲姑娘其美就是其中一名学生。
在其美的记忆里,1985年的夏天格外漫长。作为西藏自治区成立后招收的首批西藏班学生,起初她得知自己考上的消息非常兴奋,直到离开家乡的那天,泪水模糊了双眼,她的脸紧贴车窗,窗外雪山连绵,与家人挥手告别后,从那曲坐车到拉萨,再从拉萨坐飞机到成都,从成都坐火车到天津,漫长的路途充满艰辛,辗转几天才到学校。与家人这一分别便是4年。“那时候,还好我个子不高,回到车站家人还能认出我。许多班上的男同学,站在家长面前喊‘爸妈’,家长才在不可置信的眼神中接走自家孩子。”其美笑着说。后来她被分配至那曲电力公司(现国家电网那曲供电公司),至今已参工30余年,退休后在拉萨颐养天年。
在那座曾养育过其美的滨海之城,如今已是洛珠措姆的温暖小家。2017年,援藏省市和部分中央机关在西藏考录汉藏双语公务员,这是我区首次与区外建立公务员专项考录制度,为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区外就业搭建平台。洛珠措姆便是这第一批赴区外就职的西藏青年之一。“我一直记得自己想走出去闯闯、多拼搏、多学习的初心。从2018年正式到天津工作至今,我已经深深爱上这里,‘煎饼果子配老豆腐’已是生活日常,天津就是我的第二故乡。”她说。
从“求学寻路”到“立业扎根”,西藏青年的每一步选择都印证着教育赋能带来的底气,在广阔舞台勇敢实现自身价值。
从“必需品”到“新追求”日常里的幸福升级
1980年代的牧区,还裹着一层慢腾腾的旧时光。风里总混着青草、牛羊粪和酥油的味道,大家聊起“外面的新鲜事”,多半是从过往的卡车司机那里听来的:听说现在拉萨已经有了能跑很快的“铁疙瘩”,不用喂草不用遛,一拧钥匙就能跑,叫什么摩托车。
牧区青年次多的梦想就是“能有辆炫酷的摩托车去趟拉萨”。那时的他从未想过后来自己如愿拥有了摩托车,多年后自己定居在拉萨,女儿还开着新能源车带全家去过林卡(过林卡是藏族传统的休闲活动)。
“你看这车没有轰隆隆的发动机就能开,这在当年想都不敢想,后备箱还能放这么多东西呢。”次多一边展示汽车一边往车里放折叠桌椅、藏式铜壶、烧烤用具等林卡需要用到的物件。“周末从家里出发,不到半小时就能到拉萨周边过林卡的地方。”返家途中夜幕降临,车窗外的太阳能路灯都亮了起来,和次多儿时记忆中草原上的星光连成一片。
从“满足生活需求”到“追求品质热爱”,西藏青年在生活点滴中积攒的“获得感”如今更足、更真切了。
从“传承者”到“创新者”青年力量里的未来图景
2024年夏天,当15岁的次仁多吉把高中报考志愿单递交给老师时,指尖还带着一丝紧张——在周围同学大多选择普通高中的浪潮里,他赫然填报了一所开设唐卡专业的职校。这个决定源于他小时候,每当望见那些色彩浓烈的藏式壁画和唐卡时,心里冒出一个念头:“真美啊,要是我也能画出这样的画就好了。”
如今,次仁多吉如愿考入拉萨第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民族美术唐卡班整整一年,最初的新鲜感早已被日复一日的基本功打磨成了踏实的坚持。开学第一堂课,老师就告诉他们:“唐卡的根在‘细’里,先把基础扎稳,才能谈创作。”这一年里,他的大部分时间都耗在了学习“勾线”上。练习勾线时,光是握笔姿势就纠正了半个月,老师要求线条“细如发丝、直如直尺”,他常常盯着画纸上的一根金线,屏息凝神画到手腕发酸,只要有一点抖动,就毫不犹豫地擦掉重画。暑假期间,次仁多吉在家中练习唐卡勾线。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画纸上,笔尖在纸上轻轻划过,留下一道细细的金线。虽然次仁多吉还没完全摸透唐卡的精髓,也还没画出一幅完整的作品,但每当指尖触到画笔,他就知道,自己正走在靠近梦想的路上。而在次仁多吉潜心打下唐卡基础的同时,另一位青年正以全新的视角,探索着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的交融之道。
班珠丹塔,是来自日喀则的一名00后青年,也是2025年央视春晚西藏拉萨分会场服装设计师之一。他以拉萨传统服饰“拉江切”为主,融入与“春晚”舞台更契合的中国红,腰饰采用自己复刻的“蝎尾腰链”为主持人朱迅设计了一款绝美藏装;在为演员刘涛设计服装时,班珠丹塔采用老家日喀则的盛装风格,颈饰和腰饰分别选用了“嘎乌”和“坚增”,配色则创新参考唐卡和壁画中常用的石青、石绿和金色的矿物颜料,向全世界展现了极繁主义美学的藏族服饰。设计成果广受美誉的背后,是他对藏族服饰文化的探索与热爱。
班珠丹塔自幼喜爱藏戏,每每看到藏戏表演,他总挪不开眼,渐渐地藏戏服饰的华丽纹样及其背后承载的深厚文化在他心中埋下了兴趣的种子。后来他选择报考浙江大学文博专业,而后又进入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大学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广泛的学术实践探索,为他打开了研究古典藏族服饰的大门。当发现部分传统服饰工艺面临失传时,他萌生出一个有趣又大胆的想法——“失传了,那我来试着复原如何?”抱着试试的念头,他开始埋首于古籍文献,研究各大博物馆文物,反复比对老照片,潜心学习如何制作并用现代手工艺成功复刻出“蝎尾腰链”“坚增腰链”,以及在日喀则服饰中在“巴廓”前佩戴的“阿支仲匝”鬓饰等传统藏装饰品。
谈及未来,班珠丹塔坚定地说“我想让更多的人看到藏族服饰文化的魅力,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青稞田在风中起伏,像六十年前一样生长,却结出了更饱满的穗子。这风里,有老一辈的脚印,更有新一代西藏青年的歌声——他们开着新能源汽车追逐落日,拿着设计图稿对话世界,在千里之外为梦想奋斗,把日子过成了比格桑花更绚烂的模样,走向更有奔头的未来。而这一切,都始于六十年前那个清晨,西藏大地上响起的第一声新时代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