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那曲市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60年来,那曲市各项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实现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性巨变。
从动荡不安到长治久安。那曲市创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6个,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27个;建成民族团结教育基地26处;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依法打击“黄赌毒”“盗抢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群众满意度、安全感连续保持在99.5%以上;信访“骨头案”“钉子案”实现清零;积极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从一穷二白到欣欣向荣,主要经济指标飞速增长。自1990年到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从2.95亿元增长到246.34亿元,增长82.51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0.3亿元增长到138.44亿元,增长460.47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8092.58万元增长到40.47亿元,增长50.01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755.05元增长到55499元,增长30.62倍;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11.8元增长到20099元,增长47.81倍。
从单向索取到绿色发展。那曲市立足藏西北生态涵养区的功能定位,创建麦地卡国际重要湿地、三江源国家公园唐北区域等生态功能区,18处自然保护地总面积达22.34万平方公里,占全区自然保护地面积的51.7%;实施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711.12万亩,累计栽植各类树木60.04万株,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50.36%;藏羚羊、野牦牛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较十年前增长5%以上;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9.5%以上,江河湖泊水质常年达到Ш类以上;成功创成第七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从民生凋敝到安居乐业。那曲市共建成各级各类学校462所,义务教育巩固率和残疾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8%、100%;市人民医院“五大中心”建成投运;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全覆盖;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稳定在99%、98%以上;实施安居工程、易地搬迁、棚户区改造、和美乡村建设等,让农牧民住上了安全适用的新居。
从百废待兴到万象更新。公路、铁路、油气、光缆、电力五条生命线构成的“天路廊道”穿境而过;实施农村饮水工程12887处,有效解决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县(区)主电网实现全覆盖,供电可靠率达99.63%;公路总里程达3.57万公里,县、乡、村通畅率分别为100%、96.64%、73.52%;4G通信信号、宽带网络实现县乡村全覆盖。
从单一游牧业向清洁能源、特色农牧业、文旅等产业多元发展。清洁能源电力装机达127.68万千瓦,累计上网发电24.48亿千瓦时,外送电量2.57亿千瓦时;全市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2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636家,辐射带动农牧民36.94万人;现有114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项目、458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成功创建自治区级格萨尔文化生态保护区;比如县唐蕃古道、萨普景区和尼玛县当惹雍错创成AAAA级景区。
从艰难困苦到振兴发展。作为西藏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那曲11个贫困县摘帽、1175个贫困村出列、3.08万户、14.3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十四五”期间实施衔接推进乡村振兴项目1260个、补助资金81.2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