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青年报青春 志愿者游涛:潮流向东,我向西  西藏自治区青联委员边境行在日喀则市康马县开展

放大 缩小 默认

志愿者游涛:潮流向东,我向西

□ 本报记者 邢梦雨 央宗

“当时代的潮流推着所有人向东,你是否会选择一路西行?”

2024年的夏天,西部计划志愿者游涛背着行囊,站在西藏山南市洛扎县色乡海拔3800米的高原土地上,用脚步在边境线上写下了答案——她选择逆流而上,让青春在雪域高原的风里、土里、人心里,慢慢扎根、绽放。

从“念稿子”到“拉家常”:理论在年轻的身体里长出“乡土气”

初到山南市洛扎县色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那天,阳光把游涛的影子拉得很长,也把她心里的迷茫照得很清。作为讲解员,她手里攥着的稿子密密麻麻全是专业术语,那些“高大上”的理论像冻在冰里的字,从她嘴里念出来时,生硬得能硌疼耳朵。台下的老乡们大多面露困惑,有的竖起耳朵仔细分辨,有的望着窗外的雪山出神,常常不等她讲完,便裹紧衣服默默离场。

“讲解不是念稿子,要让老百姓觉得这些事和他们有关系。”前辈拍着她的肩膀说的这句话一下点燃了她混沌的思绪。那天起,游涛的鞋跟上沾满了泥土——她开始追着阿佳们的身影跑。

在阿佳们的作坊里,她学着捻羊毛、织氆氇。粗糙的羊毛在指尖搓出温热,阿佳边教边说:“这氆氇要织得密,才抵得住边境的风雪,就像咱过日子,心要齐,才熬得过难。”游涛忽然明白,老百姓的日子里藏着最生动的道理。她跟着老党员走村串户,在火塘边听他们讲守边的故事:“年轻时巡逻,饿了就啃干糌粑,渴了就捧雪水,可看到界碑就浑身是劲——那是咱的根呐!”

日子一天天过,游涛的笔记本记满了“土话”:把“民族团结”说成“像糌粑和酥油一样分不开”,把“党的政策”比作“灶上的火炉,烧得旺,日子才能暖烘烘”。再次站在讲台上时,她不再盯着稿子,而是笑着说起阿佳织氆氇时的叮嘱,讲老人们守边的故事。“大家看,党的政策不就是帮咱把氆氇织得更密,把火炉烧得更旺吗?”

台下的眼神变了。老乡们前倾着身子,眼里的迷茫化成了专注,偶尔有人插一句藏语提问,游涛用刚学会的问句笑着回应。讲解结束时,掌声像雪粒落在屋顶,簌簌地响,却带着滚烫的温度。“那一刻我懂了,基层工作的密码,就是把心贴近群众的心。”游涛在工作日志里写道,笔尖划过纸页的力度,藏着她终于找到方向的笃定。

4500米巡边路:每一步都是对祖国的告白

在色乡,巡边是刻进骨子里的责任。

第一次跟着巡边队伍出发时,游涛才真正明白“边境”二字的重量。海拔4500米的山路像一条拧着的绳,一半嵌在陡峭的雪山上,一半挂在悬崖边。阳光反射在皑皑白雪上,刺得人睁不开眼,她得眯着眼睛,一步一挪地跟着队伍,每走十米就要停下来喘口气,心脏在胸腔里跳得像要撞开肋骨。

碎石路最磨人。尖锐的石头硌得脚底生疼,没多久,游涛的袜子就被磨出了洞。她咬着牙跟上,看到身边的护边员们背着沉重的行囊,脚步却稳得像钉在地上——他们中有人走了很多年,脚印在雪地里叠成了路。“姑娘,慢点,这路认生。”一位老护边员回头,皱纹里结着霜,语气却暖得像火塘。

到达山口的那一刻,所有疲惫都被一种庄严感取代。大家拿出红色喷漆,蹲在岩石前,一笔一划地描摹“中国”二字。漆料在风里溅起红雾,落在游涛的手套上,像极了跳动的火苗。“这不是涂鸦,是告诉世界,这里是中国的土地。”游涛看着那两个字在阳光下发亮,突然想起出发时在党旗前的誓言,眼眶一热,泪水在风里冻成了细小的冰晶。

今年七一前夕,她作为记录者跟着党员们巡边。到达山口时,大家对着党旗重温入党誓词,狂风卷着誓词声往远处飘,每个人的脸都冻得通红,却没人缩脖子。有位老党员的声音因为激动发哑,却依然把“为人民服务”喊得格外响亮。游涛举着相机的手在抖,镜头里,党旗红得像团永不熄灭的火,映着“中国”二字,也映着一张张写满忠诚的脸。

最难忘的是一次返程。天气骤变,狂风裹着冰雹砸下来,像无数小石子打在身上。游涛的手脚渐渐冻僵,只能跟着队伍的影子深一脚浅一脚地挪。就在这时,不知是谁起了头,大家齐声唱起了《打靶归来》。“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激昂的歌声穿透风雪,竟让冻僵的身体慢慢有了暖意。游涛跟着唱,声音抖得不成调,心里却像被点燃了——原来青春的意义,真的藏在一步一步的丈量里。

30余次志愿服务:在烟火里捡拾滚烫的温暖

一串朴素的数字串起了游涛的工作台账:一年来,整理党建材料100余份,走村入户40余次,参与志愿服务30余次。这些数字背后,是她在高原上踩出的脚印,也是被温暖包裹的日子。

30余次志愿服务,串起了无数带着温度的瞬间:物交会上,藏族同胞身着镶金边的藏装跳锅庄,裙摆扫过尘土扬起细碎的光,欢腾的鼓点里满是日子越过越红火的蓬勃;巡边路旁,五星红旗在玛尼堆上猎猎作响,红绸子拍打的声音,像极了戍边人胸腔里跳动的信仰;孩子们举着刚摘的野果子追过来,“小游姐姐”的呼喊脆生生的,惊飞了檐下的麻雀。这些瞬间像高原的星星,一颗一颗缀满她的征途。“在这里,我哪是奉献者,分明是被这片土地和人狠狠滋养着。”游涛摩挲着笔记本里夹着的风干格桑花,眼里闪着光。

扛着相机记录春耕的那天,游涛蹲在田埂上,镜头里的故事在冒热气。老农用木犁翻起的新土混着雪水,湿润的气息扑面而来;年轻人们吆喝着牵起耕牛,藏袍的衣角扫过田埂,惊起苏醒的昆虫。有位阿妈递来一碗酥油茶,碗沿的温度烫得她缩了下手,阿妈却笑得眼睛眯成了缝:“喝,暖!”游涛捧着碗,看着镜头里老乡们竖起的大拇指,她忽然明白,宣传不是冰冷的信息搬运,是撬开一扇窗,让山外的人看见边境群众晒得黧黑的脸上,那抹比青稞酒还醇厚的幸福。

如今,游涛仍在色乡的晨光里出发。有时去宣讲,她会带上一杯酥油茶,让理论沾着烟火的温度;有时去巡边,她会把孩子们画的五星红旗贴在背包上,让脚步跟着信仰走;有时去帮老乡干农活,她会学着藏语唱劳动歌,让汗水混着欢笑落进土里。

她的青春,早已和3800米海拔的土地融为一体。而那道向西的身影,正与无数同行者汇聚成河,滋养着雪域高原的希望。当潮流向东时,他们选择向西,用青春证明: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值得被温柔守护;青春的每一种选择,都能绽放出最绚丽的光彩。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藏青年报社出版  |  国内统一刊号:CN54—0006  |  邮发代号:67—11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青年报  |  所有内容为中国西藏青年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藏ICP备2022000062号
声明